人文医院建设
重返校园 | 切掉下颌骨的青春,照样精彩
人文科室 暖心故事
青春本该是操场奔跑的风、课堂欢笑的光,可17岁的小元,却在高二这年,被“成釉细胞瘤”这个陌生的医学名词拽进了恐惧的漩涡。
一张诊断书,打碎青春的憧憬
成釉细胞瘤是颌骨常见的牙源性肿瘤,虽然不是恶性,但容易复发、可能恶变,被称为“临界瘤”,多发生于青壮年,逐渐发展可使颌骨膨大,造成畸形,侵犯牙槽突可使牙松动脱落,肿瘤破坏骨质较多,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。
拿到诊断结果那天,小元一下子懵了,“我才17岁,真要在脸上开刀吗?”心里乱糟糟的,满是说不出的害怕。
幸运的遇见,从保守治疗开始
小元的接诊医生是北京口腔医院颌面头颈肿瘤外科主任医师黄欣。看着小元满脸的惶恐,黄欣主任没说“开刀”。他心里清楚,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脸好不好看、心里舒不舒服,和病能不能治好一样重要。
“孩子还小,先试试开窗减压术吧,尽量不在脸上动刀。”黄欣主任耐心跟小元的家人解释。开窗减压术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方式:在囊性病变表面“开个口”,引流出囊内容物,再用塞治器保持开口通畅,让囊腔内外压力平衡,慢慢缩小,最大程度保住颌骨的形状和功能。
之后的四年里,小元定期复诊,为了控制病情,先后做了三次开窗减压术。每次黄欣主任都会像家人一样给小元安慰:“别紧张,你这么勇敢,肯定能扛过去。”科室里的医护人员也总会事无巨细的讲解,用专业又温和的态度,一点点把他心里的不安赶跑。北京口腔医院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就是小元和家人的“定心丸”。
7小时手术,为青春拼一次“冒险”
2024年复查时,黄欣主任发现,保守治疗终究没能拦住肿瘤的进展,切除病变的部分下颌骨,成了必须的选择。手术安排在大学暑假的一天,从下午4点持续晚上11点,黄欣、苏明两位专家带领团队,整整忙了7个小时。
手术选择从颌下切开,最大程度保护小元的面部,手术团队先是精准切除长有肿瘤的部分下颌骨,彻底清除侵袭性病灶;随后实施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,从患者小腿取合适的腓骨移植至下颌骨缺损处,重建下颌骨结构,保留面部形态。
按常规治疗,移植的腓骨需经历漫长愈合期才能进行牙种植。可小元这么年轻,又是学声乐的,为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痛苦,更要保障其未来正常言语、进食功能及生活质量,手术团队决定“即刻种植”,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。苏明医生凭借精湛技术实现准确定位,在刚移植的腓骨上直接植入了种植体。
康复路上,藏着说不尽的感谢近日,小元到北京口腔医院复查,手术伤口隐藏进颌下皮肤的褶皱纹路,几乎找不到,种植体与腓骨稳固结合,只待一个牙龈修整的小手术,就可以戴上修复体了。这次复诊,小元带来了手写感谢信,信中写到:“从确诊时的恐慌无助,到治疗前医生反复斟酌方案,术中他们谨慎操作,术后密切关注恢复……他们的负责和用心,我都看在眼里。能好起来,真的离不开他们。”
切掉一侧下颌骨并没有阻碍小元的音乐梦想,成功的修复重建不仅让他重返校园,近期他还要登台参加专业比赛!
没有什么比患者恢复正常生活,更能让医护人员欣慰,看到小元自信的笑容,大家从心底里为他高兴!
每一个和疾病较劲的青春,
都值得更精彩的绽放!
幸好,17岁的追梦路上遇到,
既懂治病、更懂医心的守护者们!
上一篇: 争分夺秒!急速施救,晕厥患者转危为安
下一篇: 加急!用医者仁心守护千里寻医路